香港。冬游记(3)

离开了南丫岛,我塔了天星小轮回到了尖沙咀,然后和我的香港朋友会合,然后一起去午餐。

之后我就搭了地铁去新界的沙田,去探索一个不是热门景点的地方,也就是我这次来香港的其中一个目的,去探索新界的围村 -- 曾大屋。


这个遗迹,旧称山下围位于博康村南端,是区内保存得最好的围村之一,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。围村在二次大战时候,曾收容逃难人士,所以被称为“曾大屋”。


从尖沙咀塔地铁到沙田,需要转乘另一路线,从油麻地转搭观塘线,再从九龙塘站转东铁线,然后就抵达了沙田,出了地铁站,之后沿着小路,步行大概10 分钟左右,就会来到一个公寓社区,这里有很多基本公共设施,例如:球场,公园,晨运的跑道等等。。香港在这点就做得很出色,在每个公寓的社区,一定有一个小公园,或者是篮球场。


 穿越了社区的公共设施后,从远处就可以看见曾大屋的建筑了,根据维基百科记载,曾大屋采用了曾氏的五华老家的建筑风格:堡垒式的格局,围墙采用了花岗石、青砖和精选的木材,而四角均筑有镬耳型的三层高碉堡,上有枪孔和瞭望台,用以对付盗贼的侵袭。


曾大屋的建筑充满官家气派,将防御和抗敌的因素集于一身,与新界的其他围村迥然不同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曾大屋的开基祖是客籍人士:曾贯万,他来香港初期从事打石工作,后来发达了。他于1847年购入今日山下围的土地兴建曾大屋,历时20年才建成。1876年广东发生旱灾,他捐款赈灾,获清廷封赠“奉直大夫”(从五品),故其大屋又称“大夫第”。

在中堂(正厅)门上可见挂有“大夫第”的木匾。
中堂门上还有一副“祥征万福”石额,由大鹏协副将张玉堂于1865年所书。其时张玉堂驻守九龙城寨,是清政府在九龙的最高代表。曾贯万邀得这名“武功将军”题字,可知他的地位不同凡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 曾大屋内最特别的是家族祠堂,上头写着“曾氏家族议事厅”。传统的木樑土墙的屋中,墙上挂满了历代先人的遗照,从图像上来看,这个曾姓家还是个望族,戴有官帽、官带的人不少。里面的建筑设计非常的特殊,我在参观的时候,就因为想拍摄一些不一样的照片,而不小心弄脏了一处墙角,我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!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曾大屋里面依然还有曾氏居民居住,当我在参观时候,也显得非常的小心翼翼,因为深怕会打扰到居民的日常作息。

参观完了曾大屋,我就走到沙田地铁站附近的沙田公园。走在沙田城门河边散步,然后看看香港人的生活步伐,原来在繁忙都市的背后,是有着一些细细的人情味。

 跟香港朋友 Eric 一路走一边讨论,晚餐就在旺角解决,他说我那么远道而来,他要好好款待我。

今天的行程就结束了。明天又是一个美好的冬游!

No comments:

Copyright © by KC Dan™ 2016. Powered by Blogg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