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。车

最近,槟城州政府在槟岛实行一个环岛的单车道,提供一个环保的交通措施,以让居民、游客可以在骑单车游槟岛,体会这个魅力的遗产城市

说起骑单车,我到过旅行的城市,北京和香港对于单车的措施,都做得不错。

对于单车与香港的印象,脑海浮起的只有新界、离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香港要骑着单车到处走也不容易,市区马路一定不是最佳选择,单车未见得受公园欢迎,就算到球场也不见得可以骑个畅快。 除非特地到新界一带的单车径,否则单车与香港这座城市,几乎绝缘,更别说在香港有任何愉快的单车经验了。 

与其说单车是一种简单又环保的交通工具,我倒觉得它的可贵之处,在于它让我们和城市更加亲密。每天喜爱在城市塞车的KL人,也许需要花点时间了解所谓「亲密」的定义。


我们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可能待个三至五年,却从来说不出在家附近长了什么树、开了什么小店、日落时是怎麽样的景象?快捷的点对点交通(指的是巴士、地铁)固然是商业社会最合乎成本效益的运输模式,但也意味着过程中旅人与城市的互动将被完全抹杀,呈现在眼前的城市风景变成片段式的景点,瞬间消逝。

单车固然把旅人搬回地面,速度也变成了我们的自主权, 无论是广阔大道还是横街窄巷都容得下它,你想要跳过、停下、围绕,这些动作几乎都是随心所欲由你掌控。我们吹着城市的风, 闻到空气的味道,感受到阳光的温度,五官与城市的接触面大大增加,亲密关係由是建立。 

但说到底,亲密关系定立与否、单车文化有多盛行,城市的规划者早已经操控了大半个生死权。城市的基础建设、交通制度配合与否,无疑是断定了单车的生存空间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荷兰的都市,阿姆斯特丹,作为「BIKE CAPITAL OF EUROPE」的地位固然是无可动摇,其最大的优势少不免来自历史因素。今日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面貌大概在十七世纪就定了型,无论是曲窄的街道设计、平坦的地势、以至市中心与外围平均相隔五公里的理想距离,都是单车文化得以滋养的原因。

难怪阿姆斯特丹一直被誉为「THE CITY DESIGNED FOR BIKE」。而巴黎也是另一个锐意推动单车文化的城市,之前推出名为「VElib'」的单车租用计划,大规模的在巴黎市内安装了自动单车租用站,每隔900尺就有一个,市内道路也配合计划而修整太过颠簸的路段。 

虽然上述并非什么新鲜计划(早在五年前类似的单车站就在阿姆斯特丹出现),但巴黎市政府就提出了一个更切合大趋势的号召,更符合生态平衡的交通发展。


当单车在一个城市出现,代表的,不单是当地人对于缓慢生活节奏的向往、生活品质的高尚要求,它更代表一个城市的有着长远的前瞻性。发展与有利生态环境的代步工具,改善道路挤塞情况,减少废气排放量。这些世界级会议的热门话题,也是进步城市的表征。就算不装伟大谈环保,试问肯慢慢来细味生活的城市,又怎能不散发过人的气质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把眼光拉回大马,只能说我们还停留在把单车当作休闲玩乐的一件工具。这也怪不得谁,要是有天政府把车价提高(这涉及的政治、经济因素层面实在太大,而我也只是说说罢了),鼓励市民多骑单车;政府改善街道结构,多添单车停泊设施,鼓励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工具(毕竟石油也会有消耗完毕的一天,加上人类对地球的负荷已经越来越大),那或许你和我有天都会骑着单车上下班,享受生活去!(前提是,社会治安犯罪率要相对的减低)

(图片拍摄于香港新界大埔的一个单车径,2010年6月)





















2 comments:

Unknown said...

单车对我国来说太遥不可及了。屏除设施因素, 安全考量, 最主要是政府不去推动, 我相信很多人都希望有天单车能成为日常的代步工具。

KC Dan said...

你说得对!就是因为我们的车子依然还是主要的代步工具,加上我们的公共设备还不是那么完善。

所以,我提到的单车,依然还是 “休闲玩乐” 用途~

Copyright © by KC Dan™ 2016. Powered by Blogger.